站点介绍
深秋的北京,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的击剑馆内,只有金属碰撞的清脆声响与脚步摩擦地板的急促声音交织回荡,中国女子花剑队的主教练雷声,双臂交叉立于剑道旁,目光如炬,凝视着场上正在激烈对抗的年轻队员们,他的神情专注而凝重,在那份沉静之下,是一种迫切的期待。“留给她们的时间,不多了。”他的声音平静,却字字千钧,“未来的挑战极为严峻,她们必须在这种高强度的内部竞争中,尽快成长起来。”
这并非危言耸听,随着一批功勋老将的逐渐隐退,中国女子花剑正面临新老交替的关键阵痛期,国际剑坛,尤其是欧洲诸强,新生力量层出不穷,竞争格局日趋白热化,而在国内,谁能从这批平均年龄不足二十岁的年轻选手中脱颖而出,扛起中国女花未来领军者的大旗,是摆在雷声和他团队面前最核心的课题。
“我们现在的训练,核心就是制造压力,模拟最残酷的比赛环境。”雷声介绍道,训练馆的墙上,“敢于亮剑,勇于拼搏”的标语格外醒目,而其下的实战,远比标语来得更加真实和残酷,循环赛、淘汰赛、关键分专项对抗……每一天,每一堂课,年轻队员们都在经历着心智与技术的双重磨砺,这里没有温情脉脉的谦让,只有为了每一个积分、每一个出场名额而展开的全力拼杀。
“竞争是残酷的,但也是最好的催化剂。”雷声坦言,“她们必须习惯在压力下思考,在逆境中调整,平时训练如果总是温吞水,到了国际赛场,那种令人窒息的压力会一下子把她们击垮。”他指向场上一名刚刚在对抗中因关键剑处理失误而懊恼地跺脚的队员,“你看,她现在会为一次训练中的失败而沮丧,这是好事,说明她在乎,有求胜的欲望,我的任务,是引导她把这种沮丧转化为分析和改进的动力。”
在这群年轻的面孔中,不乏已经初露锋芒的佼佼者,20岁的小将王雨婷,以其快速的进攻和灵活的步法引人注目;20岁的陈梓颖则拥有冷静的头脑和出色的防守反击能力,在雷声看来,她们距离一名顶尖剑客,仍有不小的差距。“技术上,她们都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但击剑不仅仅是技术的比拼。”他顿了顿,继续说道,“更重要的是这里——”他指了指自己的太阳穴,“比赛的阅读能力、战术执行力,以及在僵持甚至落后时的心态稳定性,这些‘软实力’,只能在一次又一次真刀真枪的对抗中去积累、去感悟。”
为了让年轻队员获得最宝贵的实战经验,国家队在过去一年中密集安排了多站国际大奖赛和世界杯赛事的参赛任务,回忆起初登国际赛场的经历,王雨婷记忆犹新:“第一次出去打成年组比赛,真的懵了,对手的节奏、力量,还有那种全场压迫的气势,跟国内比赛完全不一样,输得很惨,但也学到了太多东西。”
这种“交学费”的过程,在雷声的计划之内。“输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输了不知道为什么输,或者输了就失去信心。”每次大赛归来,技术分析室都会灯火通明,雷声会和教练组、队员一起,反复观看比赛录像,一帧一帧地分析得失。“我们要让每一次失败都变得有价值,让她们看清与世界高手的真实差距,也看到自己每一次微小的进步。”
除了技战术的锤炼,雷声尤为注重队员意志品质的锻造,中国女子花剑曾拥有辉煌的历史,栾菊杰等前辈在奥运赛场上扬我国威的故事,是这支年轻队伍经常学习的内容。“我希望她们能理解‘女花精神’的传承,那是一种永不放弃、永不言败的韧劲,技术可以磨练,战术可以学习,但一颗冠军的心,需要从小就在这种高压的竞争环境里打磨出来。”
展望即将到来的新赛季和更长远的奥运周期,挑战与机遇并存,世界击剑格局动荡变化,各队新人都在抢班夺权,这对于同样处于爬坡期的中国女花而言,是压力,也是机遇。“我们没有退路,也不能有任何侥幸心理。”雷声的语气坚定,“唯一的路径,就是让我们的年轻队员加速成长,让她们在内部的激烈竞争中先‘杀’出来,具备在国际赛场上与任何强手抗衡的勇气与能力。”
训练课临近结束,队员们进行着最后的力量训练,汗水早已浸透了她们的衣衫,但眼神中却闪烁着不服输的光芒,雷声走过去,逐一进行着简单的交流和指导,他知道,通往顶尖的道路注定孤独而艰辛,但他相信,唯有经过最严酷的淬炼,钢铁方能成材,利剑才能出鞘。
这批中国女花的年轻一代,正站在前辈的荣光与时代的期许之下,她们在日复一日的残酷内部竞争中磨砺着剑锋,积蓄着力量,未来的国际剑道,将是她们的试金石,而雷声所要做的,就是当好这个“炼钢”的人,看着她们在压力下蜕变,在竞争中绽放,直至有朝一日,能够真正扛起中国女子花剑的大旗,在国际赛场上“雷”霆出击,“声”震四方,这条路,注定布满荆棘,但也通向无限可能。
评论列表 (0条)